【古籍摘要】
①《神農本草經》:“主消渴熱中,除邪氣肢體浮腫,下水,補不足,益氣。”
②《名醫別錄》:“療傷寒久瘧煩熱,脅下邪氣,膈中惡及風汗內疸。”
③《醫學啟源》:“知母,《主治秘要》云作利小便之佐使,腎中本藥。上頭、引經皆酒炒。刮去毛,里白者佳。”
④《本草綱目》:“腎苦燥,宜食辛以潤之;肺苦逆,宜食苦以瀉之。知母之辛苦寒涼,下則潤腎燥而滋陰,上則清肺金瀉火,乃二經氣分藥也;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,故二藥必相須而行,昔人譬之蝦與水母,必相依附。”
⑤《本經逢原》:“知母,《本經》言除邪氣肢體浮腫,是指濕熱水氣而言。故下文云下水,補不足,益氣,乃濕熱相火有余,爍灼精氣之候,故用此清熱養陰,邪熱去則正氣復矣。”
⑥《本草正義》:“知母寒潤,止治實火,瀉肺以泄壅熱,肺癰燥咳宜之,而虛熱咳嗽大忌。清胃以救津液,消中癉熱宜之,而脾氣不旺亦忌。通膀胱水道,療淋濁初起之結熱,伐相火之邪,主強陽不痿之標劑。熱病之在陽明,煩渴大汗,脈洪里熱,佐石膏以掃炎癥;瘧證之在太陰,濕濁熏蒸,汗多熱甚,佐草果以泄脾熱。統詳主治,不外實熱有余四字之范圍。”
來源
該品為單子葉植物百合科知母的干燥根莖
產地
產河北、山西、山東(山東半島)、陜西(北部)、甘肅(東部)、內蒙古(南部)、遼寧(西南部)、吉林(西部)和黑龍江(南部)。(湖北荊州地區有一份標本,尚待研究。)也分布于朝鮮。
采收加工
春秋兩季可采挖,以秋季采收較佳,除掉莖苗及須根,保留黃絨毛和淺黃色的葉痕及根莖,曬干為“毛知母”。趁鮮剝去外皮,曬干為“知母肉”。
性狀
本品呈長條狀,微彎曲,略扁,偶有分枝,長3~15cm,直徑0.8~1.5cm,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。表面黃棕色至棕色,上面有一凹溝,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,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,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;下面隆起而略皺縮,并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。質硬,易折斷,斷面黃白色。氣微,味微甜、略苦,嚼之帶黏性。
飲片
【炮制】知母 除去雜質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,去毛屑。 本品呈不規則類圓形的厚片。外表皮黃棕色或棕色,可見少量殘存的黃棕色葉基纖維和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。切面黃白色至黃色。氣微,味微甜、略苦,嚼之帶黏性。
性味歸經
苦、甘,寒。歸肺、胃、腎經。
功能與主治
清熱瀉火,滋陰潤燥。用于外感熱病,高熱煩渴,肺熱燥咳,骨蒸潮熱,內熱消渴,腸燥便秘。
用法用量
6~12g。
使用注意
脾胃虛寒,大便溏泄者忌服。
貯藏
置通風干燥處,防潮。
知母小故事:
傳說從前有個孤寡老太婆,無兒無女,年輕時靠挖藥為生。因她不圖錢財,把采來的藥草都送給了有病的窮人,所以年老了卻毫無積蓄。這苦日子倒能熬,但老人有塊心病就是自己的認藥本事無人可傳,想來想去,她決定沿街討飯,希望能遇上個可靠的后生,認作干兒子,了卻自己的心病。一天,老人討飯來到一片村落,向圍觀的眾人訴說了自己的心事。一時間,討飯老太要認干兒子傳授采藥本事的消息便傳開了。不久,有一個富家公子找到了她。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盤:“學會了認藥治病,豈不多條巴結官宦的路子。”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,好衣好飯伺候著。但過了十幾天,卻一直不見老太婆提藥草之事,這天,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聲“媽”,問起傳藥之事,老太婆答道:“等上幾年再說吧。”這下子把公子氣得暴跳如雷,他叫囂起來:“白養你幾年,你想騙吃騙喝呀,滾你的吧!”老人也不慍怒,冷笑一聲,換上自己的破衣裳,離開了公子的家門。她又開始沿街討飯。沒多久,又有個商人找到他,愿認她當干媽。這商人心里盤算的是賣藥材,賺大錢。他把老太婆接到家,可過了一個多月,仍不見老人談傳藥之事,心里就忍不住了,便又像公子一樣,把老人趕出了家門。
一晃兩年過去了,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討,說著心事,竟被
很多人當成瘋子、騙子。這年冬天,她蹣跚著來到一個偏遠山村,因身心憔悴,摔倒在一家門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