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籍摘要】
①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“石膏,本陽明經(jīng)藥,陽明主肌肉,其甘也,能緩脾益氣,止渴去火,其辛也,能解肌出汗,上行至頭,又入手太陰、少陽,而可為三經(jīng)之主者。研為末,醋研丸如綠豆大,以瀉胃火、痰火、食積。”
②《本草綱目》:“東垣李氏云,立夏前多服白虎湯者,令人小便不禁,此乃降令太過也,陽明津液不能上輸于肺,肺之清氣亦復(fù)下降故爾。初虞世《古今錄驗方》治諸蒸病有五蒸湯,亦是白虎加人參、茯苓、地黃、葛根,因病加減。王燾《外臺秘要》治骨蒸勞熱久嗽,用石膏文如束針者一斤,粉甘草一兩,細研如面,日以水調(diào)三四服,言其無毒有大益,乃養(yǎng)命上藥,不可忽其賤而疑其寒。《名醫(yī)錄》言睦州楊士丞女,病骨蒸內(nèi)熱外寒,眾醫(yī)不瘥,處州吳醫(yī)用此方,而體遂涼。愚謂此皆少壯肺胃火盛,能食而病者言也。若衰暮及氣虛血虛胃弱者,恐非所宜。廣濟林訓(xùn)導(dǎo)年五十,病痰嗽發(fā)熱,或令單服石膏藥至一斤許,遂不能食,而咳益頻,病益甚,遂至不起,此蓋用藥者之瞀瞀也,石膏何與焉。” [1]
③《藥征》:“《名醫(yī)別錄》言石膏性大寒,自后醫(yī)者怖之,遂至于置而不用焉。仲景氏舉白虎湯之證曰,無大熱,越婢湯之證亦云,而二方主用石膏,然則仲景氏之用藥,不以其性之寒熱也可以見己。余也篤信而好古,于是乎為渴家而無熱者,投以石膏之劑,病已而未見其害也;方炎暑之時,有患大渴引飲而渴不止者,則使 其服石膏末,煩渴頓止,而不復(fù)見其害也;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,斯可以知已。”
④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:“主中風(fēng)寒熱,心下逆氣,驚喘,口干舌焦,不能息,腹中堅痛,產(chǎn)乳,金瘡。”
來源
為含水硫酸鈣(CaSO4·2H2O)的礦石。
別名
細石、細理石、軟石膏、寒水石、白虎。
產(chǎn)地分布
全國23個省都有石膏礦產(chǎn)出,其中以山東省石膏礦最多,主要石膏礦區(qū)有山東棗莊底閣鎮(zhèn),內(nèi)蒙古鄂托克旗、湖北應(yīng)城、吉林渾江、江蘇南京、山東大汶口、廣西欽州、山西太原、寧夏中衛(wèi)石膏礦等。
采收加工
一般冬季采挖,由礦中挖出后,去凈泥土及雜石。
性狀
本品為纖維狀的集合體,呈長塊狀、板塊狀或不規(guī)則塊狀。白色、灰白色或淡黃色,有的半透明。體重,質(zhì)軟,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。氣微,味淡。
飲片
【炮制】生石膏 打碎,除去雜石,粉碎成粗粉。
性味歸經(jīng)
甘、辛,大寒。歸肺、胃經(jīng)。
功能與主治
清熱瀉火,除煩止渴。用于外感熱病,高熱煩渴,肺熱喘咳,胃火亢盛,頭痛,牙痛。
用法用量
15~60g,先煎。
使用注意
凡陽虛寒證,脾胃虛弱及血虛、陰虛發(fā)熱者慎用。
貯藏
置干燥處。
石膏小故事
很早以前,應(yīng)城西北有座天靈山,濃蔭覆蓋,云霧繚繞。天靈山下住著一個貧窮的砍柴伢,他手腳勤快,天性善良,又最講孝心。父母在世時,柴伢總是把砍柴換來的一點點吃的都供奉給父母,自己卻忍饑受餓。父母死后,無錢安葬,就把父母合葬在天靈山的山洞里,自己在洞里守孝三年。有一天,柴伢砍柴回來,發(fā)現(xiàn)山洞里白晃晃的。進去一看,見洞里頭長出了一條潔白的石糕,熱氣騰騰,香氣撲鼻。柴伢壯著膽子走攏去,嘗了一點,覺得又甜又軟又可口,就吃了起來。真怪!不管怎么吃,那石糕老是那么長,一直等到他吃得飽飽的,才一下子不見了。第二天,柴伢砍柴回來,那石糕又出現(xiàn)了。從此,柴伢白天上山砍柴,晚上回來也不用為飯食發(fā)愁了。
不知是什么時候,天靈山上出現(xiàn)寶物的事情,被山下的財主曉得了,就帶著一批狗腿,家丁上天靈山,逼柴伢交出寶物。柴伢任他們怎么拷打也不做聲。貪婪的財主惱羞成怒,就叫家丁在靈山上掘地三尺,一定要把寶物挖出來。眼看就要挖到柴伢父母的墳?zāi)垢傲耍蝗恍L(fēng)四起,電閃雷鳴,“轟”的一個炸雷,洞里又現(xiàn)出了潔白的石糕,但眨眼功夫就不見了。財主索性雇人來挖,誰知挖地一寸、土長二寸,挖二寸、長四寸,挖呀挖呀,挖了三年六個月,累死了三千六百人,土越挖越厚,終究沒有把寶物挖出來。傳說這石糕是柴伢的父母憐憫兒子變化出來的。石糕的味道之所以甜美,是因為里面滲進了母親的乳汁。后來,玉帝嫌財主太貪心,才命令操山之神長出厚土把石糕藏起來,石糕就離地面幾十丈深了,而且慢慢變得堅硬,苦澀,才成為今天的石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