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
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干燥塊莖。
別名
水澤、如意花等。
產地分布
產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新疆、云南等省區。原蘇聯、日本、歐洲、北美洲、大洋洲等均有分布。
采收加工
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采挖,洗凈,干燥,除去須根和粗皮。
性狀
本品呈類球形、橢圓形或卵圓形,長2~7cm,直徑2~6cm。表面淡黃色至淡黃棕色,有不規則的橫向環狀淺溝紋和多數細小突起的須根痕,底部有的有瘤狀芽痕。質堅實,斷面黃白色,粉性,有多數細孔。氣微,味微苦。
飲片
【炮制】 澤瀉 除去雜質,稍浸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 本品呈圓形或橢圓形厚片。外表皮淡黃色至淡黃棕色,可見細小突起的須根痕。切面黃白色至淡黃色,粉性,有多數細孔。氣微,味微苦。
性味歸經
甘、淡,寒。歸腎、膀胱經。
功能與主治
利水滲濕,泄熱,化濁降脂。用于小便不利,水腫脹滿,泄瀉尿少,痰飲眩暈,熱淋澀痛,高脂血癥。
用法用量
6~10g。
使用注意
腎虛精滑者忌服。
貯藏
置干燥處,防蛀。
澤瀉小故事:
從前,有一個醫徒從老醫師那里學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后,老醫師告訴醫徒,要想更上一層樓,須到外面游歷,積累更多的經驗,方能成為一名大醫。于是醫徒開始了他的游醫生涯。
這一天,醫徒來到一個湖區,他發現這里的居民多患水濕之疾,當地的大夫多用茯苓、白術治之,然效果不佳,患者多服藥之際有所好轉,且見效頗慢,斷藥后即復發,而該疾療程長,患者多因經濟或療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堅持用藥,終成頑疾。
醫徒認為凡是問題終有解決的辦法,他決定解決這個難題再去他地。他想,大部分患者是因為不能承擔長期治療的經濟壓力而放棄治療的,因此必須找到一種廉價的藥材,才能解決根本問題。于是他開始研究本地盛產哪些藥材,經過數十天的收集,他發現該地盛產一種水生植物,它善利水滲濕。醫徒采了一些單獨煎水給一些患者喝,其中病情較輕者效果很好,而水濕癥重者效果不佳。醫徒令重癥者自愿買茯苓、白術等其他利水滲濕之品一起煎服,見效頗佳,待癥狀減輕后再僅用澤瀉及一些當地能采集的草藥調服,該法不僅水腫消的快,花錢也不多,患者可自行采集遍地都是的澤瀉長期煎服。
這一方法得到了周圍郎中的認可,他們請醫徒為這種藥草取名,醫徒道:“去水曰瀉,如澤水之瀉也,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澤瀉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