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籍摘要】
1.《神農本草經》:“安中養脾”
2.《名醫別錄》:“補中益氣,強力,除煩悶”
來源
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.的干燥成熟果實。
別名
紅棗、干棗、棗子
采收加工
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曬干。
性狀
本品呈橢圓形或球形,長2~3.5cm,直徑1.5~2.5cm。表面暗紅色,略帶光澤,有不規則皺紋。基部凹陷,有短果梗。外果皮薄,中果皮棕黃色或淡褐色,肉質,柔軟,富糖性而油潤。果核紡錘形,兩端銳尖,質堅硬。氣微香,味甜。
【性味與歸經】甘,溫。歸脾、胃、心經。
【功能與主治】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。用于脾虛食少,乏力便溏,婦人臟躁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6~15g。
【貯藏】置干燥處,防蛀。
使用注意
棗雖然可以經常食用,但一次最好別超過20枚,吃得過量會有損消化功能,引發便秘。過多食用大棗會引起胃酸過多和腹脹。
小故事
紀曉嵐,清代乾隆年間大學士,官至兵部、禮部尚書,祖籍河北滄州崔爾莊鎮,我國著名金絲棗之鄉。紀曉嵐對家鄉物產不免情有獨鐘,他在《淮西雜志》中說:“崔莊多棗,動輒成林,俗謂之棗行。”紀曉嵐酷愛吃棗,故人們戲謔地稱他為猴精。姚元之《竹葉亭雜記》:“人又言公為猴精。蓋以公在家,幾案上必羅列榛栗梨棗之屬,隨手攫食,時不住口。”張培仁《妙香室叢話》卷十二也有類似說法。紀曉嵐一輩子大魚大肉,從不忌口,居然活到古人羨慕的八十二歲,想必與他經常吃棗大有關系。棗鄉的吃法,花樣繁多。傳統的干棗,懷揣袋裝,隨手解饞;糖浸的蜜棗、酒悶的醉棗、去核烘干的脆棗,也各具風味;更有蒸的棗糕、棗卷子、棗饅頭,煮的棗粽子,打的棗泥月餅。此外,大棗粥、大棗飯、大棗酒、大棗茶大棗醋……琳瑯滿目,應有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