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籍摘要】
1.《神農本草經》:"主折跌絕筋,傷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長肌肉,作湯除寒熱積聚,除痹。生者尤良。"
2.《珍珠囊》:"涼血,生血,補腎水真陰。"
3.《本經逢原》:"干地黃,內專涼血滋陰,外潤皮膚榮澤,病人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。戴元禮曰,陰微陽盛,相火熾強,來乘陰位,日漸煎熬,陰虛火旺之癥,宜生地黃以滋陰退陽。浙產者,專于涼血潤燥,病人元氣本虧,因熱邪閉結,而舌干焦黑,大小便秘,不勝攻下者,用此于清熱藥中,通其秘結最佳,以其有潤燥之功,而無滋膩之患也。"
來源
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.的新鮮或干燥塊根
別名
生地,懷慶地黃,小雞喝酒
產地
主產地河南、遼寧、河北、山東、浙江
采收加工
秋季采挖,除去蘆頭、須根及泥沙,鮮用;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。前者習稱“鮮地黃”,后者習稱“生地黃
性狀
鮮地黃 呈紡錘形或條狀,長8~24cm,直徑2~9cm。外皮薄,表面淺紅黃色,具彎曲的縱皺紋、芽痕、橫長皮孔樣突起及不規則疤痕。肉質,易斷,斷面皮部淡黃白色,可見橘紅色油點,木部黃白色,導管呈放射狀排列。氣微,味微甜、微苦。
生地黃 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,中間膨大,兩端稍細,有的細小,長條狀,稍扁而扭曲,長6~12cm,直徑2~6cm。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,極皺縮,具不規則的橫曲紋。體重,質較軟而韌,不易折斷,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,有光澤,具黏性。氣微,味微甜。
飲片
除去雜質,洗凈,悶潤,切厚片,干燥。
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則的厚片。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,極皺縮,具不規則的橫曲紋。切面棕黑色或烏黑色,有光澤,具黏性。氣微,味微甜。
性味歸經
鮮地黃 甘、苦,寒。歸心、肝、腎經。
生地黃 甘,寒。歸心、肝、腎經。
功能與主治
鮮地黃 清熱生津,涼血,止血。用于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溫毒發斑,吐血,衄血,咽喉腫痛。
生地黃 清熱涼血,養陰生津。用于熱入營血,溫毒發斑,吐血衄血,熱病傷陰,舌絳煩渴,津傷便秘,陰虛發熱,骨蒸勞熱,內熱消渴。
用法用量:
鮮地黃 12~30g。
生地黃 10~15g。
使用注意:
1、生地黃:脾虛濕滯,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。
2、熟地黃:本品性質黏膩,有礙消化,凡氣滯痰多、脘腹脹痛、食少便溏者忌服。重用久服宜與陳皮、砂仁等同用,以免黏膩礙胃。
貯藏:
鮮地黃埋在沙土中,防凍;生地黃置通風干燥處,防霉,防蛀
地黃小故事
在唐朝時,有一年黃河中下游瘟疫流行,無數百姓失去生命,縣太爺來到神農山藥王廟祈求神佑,得到了一株根狀的草藥,送藥人將此藥稱為地皇,意思是皇天賜藥,并告訴他神農山北草洼有許多這種藥,縣太爺就命人上山采挖,解救了百姓。瘟疫過后,百姓把它引種到自家農田里,因為它的顏色發黃,百姓便把地皇叫成地黃了。值得一提的是,不管是否和傳說有關,此后一說到地黃,人們都會認為懷慶府所產的最為地道。明朝名醫劉文泰在《本草品匯精要》中說生地黃今懷慶者為勝,藥物學家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,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