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
本品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.、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.Y.Cheng et Hsiao或云連Coptis teeta Wall.的干燥根莖。
別名
味連、川連、雞爪連
產地分布
分布于四川、貴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陜西南部。生海拔500-2000米間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陰處,野生或栽培。
采收加工
秋季采挖,除去須根和泥沙,干燥,撞去殘留須根。
性狀
味連:多集聚成簇,常彎曲,形如雞爪,單枝根莖長3~6cm,直徑0.3~0.8cm。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,粗糙,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、須根及須根殘基,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稈,習稱“過橋”。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,頂端常留有殘余的莖或葉柄。質硬,斷面不整齊,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,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,呈放射狀排列,髓部有的中空。氣微,味極苦。
雅連:多為單枝,略呈圓柱形,微彎曲,長4~8cm,直徑0.5~lcm。“過橋”較長。頂端有少許殘莖。
飲片
【炮制】黃連片 除去雜質,潤透后切薄片,晾干,或用時搗碎。
本品呈不規則的薄片。外表皮灰黃色或黃褐色,粗糙,有細小的須根。切面或碎斷面鮮黃色或紅黃色,具放射狀紋理,氣微,味極苦。
性味歸經
苦,寒。歸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膽、大腸經。
功能與主治
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用于濕熱痞滿,嘔吐吞酸,瀉痢,黃疸,高熱神昏,心火亢盛,心煩不寐,心悸不寧,血熱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癰腫疔瘡;外治濕疹,濕瘡,耳道流膿。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。用于目赤,口瘡。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。用于寒熱互結,濕熱中阻,痞滿嘔吐。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。用于肝胃不和,嘔吐吞酸。
用法用量:2~5g。外用適量。
使用注意
本品大苦大寒,過服久服易傷脾胃,脾胃虛寒者忌用。苦燥傷津,陰虛津傷者慎用。
黃連小故事
相傳,很久以前,石柱的黃水壩住著一個陶醫生,和幺女相依為命。陶醫生雇請了一名叫黃連的男幫工,替他栽花種草藥。這年,黃水附近不少人都得了一種怪病。陶家幺女算是個幸運兒,沒染上這種怪病。有一天,陶幺女踏青外出,在山坡上發現一種野草,好看極了。她順手拔起這些野草,帶回家種在園子里。喜歡陶幺女的黃連給花草上肥澆水,也沒忘記給那野草一份。天長日久,這些野草越發長得茂盛,蔥綠滴翠。次年夏天,陶醫生外出治病,十多天沒回家。期間,陶幺女臥病在床,一天天瘦下去,只剩下皮包骨頭。幾位同鄉好友想辦法,也沒治好陶幺女的病。黃連心想:園子里那些野草,怎么不用來試一試?于是將那野草連根拔起,淘洗干凈,連根須葉一齊下鍋,煮了一會兒,揭開鍋蓋一看,野草和湯全都煮成黃色的了。黃連正想給陶幺女端去,但又想萬一有毒怎么辦?黃連便首先嘗了這湯,只覺得味道好苦。過了兩個時辰,黃連見自己還活著,知道這野草無毒,這才端一碗讓陶幺女服下。說來也怪,陶幺女喝下這野草湯,病竟然好了。她對黃連說:“這是一味好藥,就是太苦了。”暗戀著陶幺女的黃連見戀人全然不知自己的心思,有些黯然神傷。鄉親們得知這一消息后,都去采挖這種野草來熬湯服用,大家的病都好了。不久,黃連便帶著苦戀死在陶家,臨死前,陶幺女才知道了他的心思。為了紀念他,人們便把這種清熱解毒、味道苦澀的中草藥稱為黃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