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籍摘要】
①《本草綱目》:心腹一切滯氣。和胃氣,泄肺氣,行肝氣。凡氣郁而不舒者,宜用之。
②《本經(jīng)》:邪氣,辟毒疫溫鬼,強志,主淋露。久服不夢寤魘寐。
③《別錄》:消毒,殺鬼精物,溫瘧蠱毒,氣劣氣不足,肌中偏寒,引藥之精。
④《本草求真》:下氣寬中,為三焦氣分要藥。然三焦則又以中為要。中寬則上下皆通,是以號為三焦宣滯要劑。至書所云能升能降,能散能補,非云升類升柴,降同沉重,不過因其氣郁不升,得此氣克上達耳。況此苦多辛少,言降有余,言升不足,言散則可,言補不及,一不審頤,任書混投,非其事矣。
來源
木香為菊科植物木香的根,圓柱形或平圓柱形。
別名
蜜香、五香、五木香
產(chǎn)地
原產(chǎn)于印度、緬甸、巴基斯坦,從廣東進口,稱為廣木香。國內(nèi)云南有大量引種,故又有“云木香之名”。
采收加工
秋、冬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和須根,切段,大的再縱剖成瓣,干燥后撞去粗皮。
性狀
本品呈圓柱形或半圓柱形,長5~10cm,直徑0.5~5cm。表面黃棕色至灰褐色,有明顯的皺紋、縱溝及側(cè)根痕。質(zhì)堅,不易折斷,斷面灰褐色至暗褐色,周邊灰黃色或淺棕黃色,形成層環(huán)棕色,有放射狀紋理及散在的褐色點狀油室。氣香特異,味微苦。
飲片
【炮制】木香 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悶透,切厚片,干燥。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(guī)則的厚片。外表皮黃棕色至灰褐色,有縱皺紋。切面棕黃色至棕褐色,中部有明顯菊花心狀的放射紋理,形成層環(huán)棕色,褐色油點(油室)散在。氣香特異,味微苦。
性味歸經(jīng)
辛、苦,溫。歸脾、胃、大腸、三焦、膽經(jīng)。
功能與主治
行氣止痛,健脾消食。用于胸脅、脘腹脹痛,瀉痢后重,食積不消,不思飲食。煨木香實腸止瀉。用于泄瀉腹痛。
用法用量
3~6g。
貯藏
置干燥處,防潮。
木香小故事
相傳清代光緒年間,山西道監(jiān)察御使李慈銘有一日因夜感風寒而全身不適,腸鳴腹瀉。
第二天一早,李慈銘請城中名醫(yī)前來診治,醫(yī)生問明病情后,笑捋白須,自藥箱中取出一瓶藥丸,令李以濃米湯飲下20粒,過了一會兒,李慈銘的腹瀉就止住了。李慈銘問醫(yī)生所用何藥,醫(yī)生回答說:“此藥就是在大人洗硯池旁生長的這種叫木香的花木,我用其根與黃連做成藥丸,即大人所服之藥。木香不僅實腸止瀉,還是治氣之總藥,它和胃氣、通心氣、降肺氣、疏肝氣、快脾氣、暖腎氣、消積氣、溫寒氣、順逆氣、達表氣、通里氣,管統(tǒng)一身上下內(nèi)外諸氣。”醫(yī)生一口氣連說了十一種氣,可見木香治氣散郁療效如神。
李慈銘乃光緒進士,著名文學家,他看著硯池旁似白絲緞織就的瀑布一般的木香花,大為欣喜,興奮之際,還特地做詩一首:“細剪冰蘼屑麝臺,雙含風露落瓊瑰。分明洗硯勻箋側(cè),長見籠香翠袖來。”詩中用白色的蘼蕪和麝香的細末來比喻木香的香濃之氣,傳神之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