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
本品為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冀地瞥的雌蟲干燥體。
別名
土元、土蟲、土鱉、土別蟲、土鱉蟲、蟅蟲、地鱉、蟄蟲、庶蟲、地蟞蟲、地蜱蟲、地烏龜、簸萁蟲、蚵蚾蟲、蓋子蟲
產地
地鱉主產于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河北等地。冀地鱉主產于河北、北京、山東、浙江等地。野生或家養。
采收加工
捕捉后,置沸水中燙死,曬干或烘干
性狀
【性狀】地鱉 呈扁平卵形,長1.3~3cm,寬1.2~2.4cm。前端較窄,后端較寬,背部紫褐色,具光澤,無翅。前胸背板較發達,蓋住頭部;腹背板9節,呈覆瓦狀排列。腹面紅棕色,頭部較小,有絲狀觸角1對,常脫落,胸部有足3對,具細毛和刺。腹部有橫環節。質松脆,易碎。氣腥臭,味微咸。
冀地鱉 長2.2~3.7cm,寬1.4~2.5cm。背部黑棕色,通常在邊緣帶有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。
飲片
【炮制】曬干
性味歸經
【性味與歸經】咸,寒;有小毒。歸肝經
功能與主治
【功能與主治】破血逐瘀,續筋接骨。用于跌打損傷,筋傷骨折,血瘀經閉,產后瘀阻腹痛,癥瘕痞塊。
用法用量:
3~10g。
使用注意
【注意】孕婦禁用。
【貯藏】置通風干燥處,防蛀。
土鱉蟲小故事
明朝年間,江南的一小鎮上有一位朱某開設了一家武館,奇怪得很,凡來武館習武者,有傷筋動骨的,只要服用朱武師給的藥粉,很快就痊愈了,仍可以照常習武。此事被一姓楊的醫生知曉,便登門求其醫術,朱敬其醫德,就以實相告:原來是朱某幼年時,家境十分貧窮,父母早逝,靠祖父撫養,祖父在一家油坊打工謀生。一日,祖父不慎從高處摔下來,腿斷骨折,主人嫌其累贅,便將他拋到油渣棚內,任其死活。那年,油渣棚生了許多土鱉,祖父就終日依靠食土鱉求生,沒想到一個月有余,斷腿和傷痛居然痊愈了。后來,祖父就用土鱉給人治病,治者必愈,祖父臨終前,就將此方傳給了朱某。武師見楊醫生為人誠實,不辭勞苦,求醫術解救病人,十分敬佩,便將“土鱉焙干碾成藥粉,一次一撮”之方傳于楊醫生,楊醫生即用此方療傷接骨,頗為靈驗。此后,楊醫生便將此方錄入了他著的《醫方摘錄》一書,從此流傳于世。